你的位置:首页 > 紫砂人物 > 正文

葛军:一位陶艺家眼中的紫砂传承与创新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17/8/2 10:19:48 【字号 】 【关闭

日前在宜兴中国陶艺城见到陶艺家葛军时,他刚从上海处理完官司。“你可以叫葛军,也可以是陶艺家,但总不能履历和获奖经历都和我一模一样,而拍品却跟我毫无关系。”说起和上海敬华拍卖公司的那场官司,这个身材魁梧的汉子很气愤也很无奈,“官司是赢了,对方被判赔3万元,但我为这场官司损失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无法弥补的。”

葛军的光头剃得锃亮,留着一把大胡子,说话时一脸较真。和他的形象一样,他的作品也是宜兴紫砂界的“异军”,他独创了紫砂工艺的色饰法,使紫砂器具有了云霞般流动的斑斓五彩。这些年,他凭借30多个国家级金奖和300多项设计外观专利,确立了自己的行业地位。

在陶艺之乡宜兴,葛军是个外来者,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他,1991年来到宜兴,杂学百家,终于把学院派的创作理念与传统的紫砂工艺融为一炉。“明清的文人审美与今天的大众审美不同,创新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再迈一步,而不是你与众不同了就叫创新。”

但知易行难,艺术上无法突破一度让他非常苦恼,1997年他把全部身家20万元用于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紫砂艺术展,与名家大家头脑风暴终于让他顿悟。1998年,经过127稿设计,7天7夜废寝忘食,《金钱豹》系列诞生了。壶体介于方圆之间,前冲的壶嘴像豹头,上弯的把手像豹尾,绚丽的斑纹毛皮、剽悍飞奔的强健姿态,为古老的紫砂艺术注入时尚的线条和现代色彩,色饰法工艺让人眼前一亮。有人批评道,这还是紫砂吗?但葛军像一只带着野性的豹子,冲进了当时以摹古、仿古为主的紫砂行业。

采访中,葛军用一把刚做好的六方壶为记者泡茶,壶身上倒覆的莲瓣从浅黄到深褐过渡自然,浑然天成。他做的每把壶自己都要用上几天,造型是否顺眼,手感是否熨帖,出水是否滴漏,他都要在“用”中体味,一如他咂摸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要学好,但不能止于传统,否则我们这代紫砂人的意义何在?”葛军说,“我认为好的作品要有传统性、民族性,同时也要有时代性以及艺术家的个性,陶艺家必须要在土与火的交响中唱自己的歌。”

《行走》系列素面素心,但造型却推陈出新。壶的上部和前部是传统的造型,浑圆、对称、规整,下部和后部则现代味十足,飞跃、灵动、多变。通过现代工艺,浑圆的壶体和半月形的壶底完美融合。葛军认为,“造型是语言,色彩也是语言,紫砂艺人要会讲文言文,也要会讲现代话。科技是飞翔的翅膀,我们不应该将这些手段拒之门外。”如今,他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江南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授课,和陶瓷大师、研究员、教授等身份相比,他最珍视的还是“紫砂人”这三个字,并把它印在名片最显眼的位置,他希望通过教学,在数百年的紫砂艺术与青春活力的学生之间,搭起一座共通相融的桥梁。

本报记者 王宏伟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新华日报)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