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紫砂人物 > 正文

徐秀棠:家乡宜兴紫砂成就了我的一生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17/5/8 10:27:35 【字号 】 【关闭

原标题:家乡宜兴紫砂成就了我的一生

一壶一世界,一壶一座城。在紫砂名师林立、各擅其长的江南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秀棠的才华、技艺和成就尤其引人瞩目。他以陶塑、陶刻享誉紫砂界,他把文人书画、文人玩陶、文人玩壶融入到了传统紫砂文化中去,开创了熔陶塑、茗壶、陶刻、书画于一炉的当代文人紫砂新风,称得上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80岁的老人依然思路清晰,侃侃而谈,提起乡情,老人动情地告诉记者,宜兴的紫砂泥全世界独一无二,正是这一把把紫砂泥成就了他的一生,他一辈子都不会离开。 扬子晚报记者 季娜娜

少年:从小吃着紫砂泥长大

徐秀棠1937年出生于宜兴,当时的宜兴已经遭遇到侵华日寇的铁蹄。抗日战争前,徐家是富庶的宜兴蜀山的紫砂世家——紫砂徐家,有一个小手工作坊,家里不少人在做紫砂壶,有的还是当地的紫砂好手,徐家还在蜀山开设了“徐记福康”紫砂店号,在当时,徐家所做的寿星壶还颇有些名气,生意也不错。老人回忆:“我的外祖父邵步云和外曾祖父邵甫亭都是紫砂名手,我母亲的六个兄弟大多是紫砂制壶高手。我们兄弟几个,从小就跟在做紫砂的母亲身边,一不留神就把紫砂泥往嘴里送,这个好像真的是一种天分,我经常开玩笑说,自己在娘的肚子里就吃紫砂饭了。我父亲的文化素养较高,对书画、紫砂壶艺都有很高的欣赏力,他们给了我这样的天分。”

青年:为了有饭吃差点离开宜兴

抗战期间,徐家在战火硝烟里家道中落,徐秀棠一大家开始在逃难和饥饿中度日。老人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一辈子都记得父亲说的话,他们那代人这一生太可惜,没有过上一天安稳日子。一大家子都是稀饭维生。他说,自己13岁初中读书时,早上没饭吃,中午没饭吃,饿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就盼望着晚上的那一顿稀饭。1954年初中毕业后,他和哥哥徐汉堂一起拜师学艺,哥哥成为顾景舟的大弟子,自己跟着任淦庭学徒。但是日子实在太困难,一家人快要生存不下去了,这个时候,浙江长兴一个工业陶瓷厂需要人,他们一家打算跟着舅舅一起搬到长兴发展。就在全家人准备动身的时候,宜兴政府打算开设紫砂合作社,经过全家人考虑,他们最终选择留了下来。对于留下的原因,老人说,因为他觉得紫砂只有在宜兴才是最有价值的。

中年:人生五十才开始 跳出体制买地盖房

进入合作社后,徐秀棠陶刻的优势立即显现了出来,随后进入宜兴最早成立的紫砂厂,先后被厂里选送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民间雕塑班进修,还跟随“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景祜学习彩塑。

俗话说,五十知天命,但是谁都想象不到,记者面前这个时时展开温和笑容的老人,在1987年,在他50岁的时候凭着魄力与决断力冲破体制束缚,转到乡镇企业的紫砂二厂,建立了雕塑分厂,从计划经济转到了市场经济的舞台上来。1995年,58岁的徐秀棠毅然决然离开紫砂二厂,买地盖陶庄。老人告诉记者,他有一句名言:人生五十才开始。“我走到今天,很多时候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敢于尝试,有时压力确实挺大的,离开紫砂厂,是第一个;买地盖陶庄,我是第一个;都是走在社会发展前列。现在是经济社会、多元化社会,有的人为了资本积累凡能挣的钱都挣,我属于该挣的钱就挣,不该挣的钱不挣。”

晚年:每天创作时间不低于6小时

长乐陶庄占地30亩,是徐秀棠和他的弟子们创作、生活的地方。直径逾几十米的大型紫砂碾砣形成的照壁,让人印象深刻。在这里,徐秀棠保留和展示了制泥、做紫砂壶和雕塑、烧窑等一整套 最传统的手工陶艺工序流程,还按原貌复制了一座长达20多米的传统紫砂龙窑,除了用来展示古窑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外,其余部分还可以用来手工烧制紫砂。在记者看来,长乐陶庄不仅仅是一个工坊,而是将陶文化、紫砂文化和徐门紫砂佳作融合一起,使他的工作室成为真正意义上浓缩了千年宜兴紫砂历史、连结过去与未来的紫砂博物馆。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徐秀棠仍担任着陶庄董事长的职务,儿媳妇孙平告诉记者,除了有外事工作,老人每天都是第一个上班,每天创作的时间都不低于6小时。

回顾起自己的经历,徐秀棠老人感慨:“我这一生是家乡宜兴紫砂给予的一生,没有紫砂就没有今天的我”,他希望用尽自己的一生将老祖宗留下来的紫砂工艺传承下去,这是他的历史责任。

名人档案

徐秀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会长

请来听一听

一辈子只喝宜兴红茶

宜兴方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生动地展现了宜兴的历史、地理、民俗和人文特点,将宜兴方言的寓意融入到紫砂的创作中演绎出不一样的美和艺术风格。徐秀棠介绍,每一件作品在构思过程中都在脑子里反复思考,如果要把这些构思用语音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都是一句句宜兴话,这些家乡话会在无意之中激发创作灵感。比如说在一个生肖鼠的创作过程中,徐秀棠就用了宜兴话的谐音将作品取名为“处处得利”。在这一期的声音图书馆中,徐秀棠老人用宜兴方言朗读了一段叶兆言先生撰写的《宜兴红茶》,因为他说他这一辈子只喝宜兴红茶。他告诉记者,所有人都知道紫砂壶是泡茶的好工具,但是却没有意识到红茶用紫砂壶泡那才是浑然一体的妙作,紫砂泡红茶,这一泡,泡出了1000多年前茶圣陆羽把阳羡茶推荐给唐朝宫殿作为贡茶的味道。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扬子晚报)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