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业界观察 > 正文

刘占文:把文化内涵赋予艺术品市场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17/3/6 19:31:17 【字号 】 【关闭

去年9月,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与南方文交所签署合作协议,确定双方将在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当代艺术品登记查验和鉴定评估、艺术品的展览展示交流、文创产品研发与推广、文化艺术宣传推广、文化艺术智库和艺术金融研究项目等多个层面展开长期的、全面的战略合作。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刘占文在接受《中国艺术金融》采访时表示,两个机构的合作可称为优势互补:南方文交所拥有几十万会员,熟稔市场规律,而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则能调动优质师资,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文化艺术经纪人的艺术素养。毕竟,艺术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只有将文化内涵全部注入艺术品市场,消费者才能更好地解读、购买每一件产品,如此,市场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让学员掌握艺术品的文化内涵

《中国艺术金融》: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和南方文交所双方最开始是怎么有合作意向的?

刘占文:我们是文化部直属的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的文化艺术方面的培训、交流、展览等一系列工作,这些都是国家赋予的职责。我们不像美术馆、博物馆那么“专”,但其他的工作总得有人做。南方文交所也是国有控股、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导的一个机构,在文化艺术品的交易或推介方面,在国内是比较优秀的。

前些年,文交所贸易不规范。最近一次复牌以后,有一些不规范的文交所又再次停牌。但是从大局来看,南方文交所在现阶段还是比较规范的。每个文交所都有几十万甚至近百万的会员。这些会员有多少对文化、对艺术品有深入的了解呢?他们可能学习经济类的知识比较多,但对文化艺术品的认知度却很欠缺。南方文交所有几十万会员,有三千多个机构。会员的层次参差不齐,这制约着文交所今后的发展。所以首先在人才培训上,我们想下点功夫,和南方文交所对接。

我是从这个角度和南方文交所来谈的。我们想帮助他们的会员做提高审美鉴赏力方面的工作,而这方面恰好是他们的短板。他们擅长市场操作,但是对一件艺术商品的文化内涵,可能理解得稍弱。而且在师资队伍方面,他们也没有相应的资源和储备。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有国家批准的培训部,原本就是为了培训艺术人才。把传统的、优秀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南方文交所的成员,以此去解读每一件上线的艺术品,这是我们最初的愿望。

《中国艺术金融》:为什么文交所的从业人员需要这样的培训?

刘占文:文交所还基本处于“春秋战国”时代。艺术金融和其他的经济类产品有区别,从业人员需要真正去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南方文交所也希望他们的会员在这方面有所提高。一件博物馆的藏品,不管是书画还是青铜,都蕴含有很复杂的文化密码。我们的合作,既可以提高从业者的修养素质,也可以通过培训,让他们真正地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赋予每件艺术品的内涵,拥有解读艺术品的能力。

比如书画类,我们一定是请正高级职称以上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师来讲课。这既是一种教授,也是一种普及。我们不是中央美术学院(微博)这样的专业院校,但普及性的推广可能对南方文交所今后健康有序地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和南方文交所是第一次合作,也是国内数百家文交所第一次尝试这种合作。我们作为国有的事业单位,有责任和义务来这么做。同时不断地完善我们的培训方式,了解讲授的这些内容,学员到底接受到了什么程度。

《中国艺术金融》:和南方文交所在人才培训方面的合作,仅仅针对南方文交所自己的会员?

刘占文:针对的是南方文交所的几十万会员。我们不去招收学员,选拔、招收学员这一块全由南方文交所负责。先在广州办培训,广州培训完之后,再来北京进行培训。广州那边注重的是市场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北京这边重点在于文化、艺术、艺术金融这些方面。比如,一件艺术品的价格,为什么可以从100块,若干年以后升值上千倍?就是在经济下行的阶段,还居然能够有这么好的市场表现?这是因为它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内涵。我们在选“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选准选对。

比如某一个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可能当年几百块一件,到今天已经过亿了。一件瓷器,在30年前可能就卖1000块,今年可能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都能卖到几百万。学员素质提高以后,具有了人文、历史的审美,自然可以捕捉到艺术市场的风向。现在南方文交所的会员,在这方面实际上还是盲从。为什么那个人的作品卖这么贵?另一个人却不能?我们拿典型的案例去分析,告诉他,那个人的作品是有创造性的。一旦具有创造性,品牌价值就一定会和普通的描摹的东西有差异。从欣赏的角度来说,不是每个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有那么高的价值。这就是艺术和金融的结合或者对接。

《中国艺术金融》:第一期文化艺术经纪人的培训班已经结束了吗?这次的培训具体涉及什么方面的内容?

刘占文:对。培训时间很短,因为学员都有各自的工作。我们所培训出来的这些“文化艺术经济人”,只在南方文交所适用,属于南方文交所的交易员。从业人员需要接受各类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艺术知识的培训。其中有一些学员素质是很高的,他们希望听到真正的、以提高自己为目的各类艺术专业的讲授。我们既有课堂式的教学,也有互动和参观。比如齐白石的这张作品好,但是你亲眼见过吗?需要亲眼去看,为什么好?我们有专业的队伍来解读。他们很感兴趣。我们的内容已经不是简单的文交所那几件产品,而是把视野打开,通过培训,让他们真正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储备人才。培训班的学员绝大部分来自长江以南,他们来到北方以后,借助京城文化,借助北京的人力资源的优势,也见到了过去想见没见到的老师。我们的导师也不是简单地登个场,照个相,一定要讲课,而且是有实物的,互动式的教学。终归在线上交流,不如大家面对面交流更好。

《中国艺术金融》: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能够调动到一些怎样的师资?

刘占文:只要是北京的师资,我们都可以调动。我们可以请到北大的老师,中央美院的老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老师,也可以请到其他高等院校的老师。我们也会根据课程设置来邀请,不能老是一个老师讲课,几期学生听完了以后就没有新鲜感了。

《中国艺术金融》:第一期学员培训过后有什么反馈?

刘占文:有一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学员,过去可能没经历过各类艺术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比年轻人还求知若渴。他们认为培训班是成功的,也和我们培训部建立了长期的联系。

《中国艺术金融》: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有自己固定的师资吗?现在艺术类的培训班很多,中心的培训模式有何独特之处?

刘占文:我们也有老师,但是主要是外聘。书画类的培训,从文学、历史、宗教、社会学、美术学的角度同时进行,一个班不是一个人讲,也不是师傅带徒弟那种讲,我们一定是全方位的,各个艺术门类融会贯通地教授。比如我们请北大艺术系的一个顶尖的教授,半天讲两个多小时,再有一个多小时提问互动。学员的收获要远远大于老师在讲台上说教。因为他是带着问题来的,老师当场就可以答疑解惑。

如果一个画家不懂诗文,不懂文学,恐怕创作出来的作品会匠气。如果你既会写诗,又会作画,诗与画通过一张纸的载体体现出来,艺术价值一定远远大于简单的描摹。你可以从瓷器上吸收好的造型和图案,可以从庙宇里的宗教壁画里吸收它的色彩、纹样,就是一个普通民居,比如徽派建筑里的一个窗花,一个牛头,也可以在艺术创作里体现发挥。中国画原本就是文人在创作。我们本部的培训,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大。我们也借鉴了这方面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和文交所的人才培训上。

二、引领健康的文化产品消费理念

《中国艺术金融》:和南方文交所签署的协议里有一条是当代艺术的登记查验,在艺术品鉴定方面未来有什么设想?

刘占文:这是和南方文交所签的一个战略合作协议,还没有实施。中国的艺术市场和西方有差异。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相对来说,人口多,数量大,需求也大。在收藏方面,中国人追求的和西方人追求的也不一样。西方人讲究艺术上的、内涵上的东西,一件艺术品只要美就可以。特别是西方的普通大众,不注重收藏的升值前景。比如一件复制品,他认为漂亮,也可以放在家里作为对环境的装饰,他首要追求的是美的享受。但我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追求的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财富。中国大众购买艺术品一定是有升值空间的,今后可以卖更多的钱,要给子孙后代积累多少财富。

于是我们的市场艺术品造假猖獗。一个普通的艺术品消费者,不管是藏家还是非藏家,都面临判断艺术品的真假的问题。文物这一类有国家文物系统来鉴定,我们准备做的是当下活着的艺术家作品的登记查验。目前这项工作还没有开展,还要与南方文交所共同组建专家团队。这个项目实际是利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抓取、捕捉作品的特性,建立作品信息的数据库。因为艺术家还活着,可以保证我们数据库里的数据肯定是真实的。

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今后的真伪鉴定的评估做基础性的工作。若干年后,如果有人要鉴定某件作品的真伪,可以从我们的数据库里调取信息。我们拥有的不止一条信息,比如一张宣纸上,你很难知道我在哪几个点捕捉了信息。这个数据绝对真实有效,它的内容不是简单的风格笔触,而是用仪器捕捉到的一些不可复制的特性。包括瓷器,我们找到的那个点,它的各种信息绝对是不可复制的,除非你将瓷器的这部分损毁。即便这些数据泄露给了造假者,他也无法去予以复制。

我们和南方文交所合作,最核心的内容不在于仪器和设备,关键在人。我们把艺术家都笼络起来以后,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数据库。只有通过这种很有决心的手段,才能杜绝造假,保证一个有序的未来艺术品市场。

《中国艺术金融》:您在和文交所签订协约的仪式上的讲话里提到了“文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具体将表现为什么样的形式?

刘占文:这是一个很头疼的事儿。互联网是发展得太快的一个产业,谁也无法想象一个人做电商,能成为千亿级富翁。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跨界融合,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文交所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人们不出门,在网上就能够看到艺术品,通过自己的欣赏判断,决定是否购买。这也是艺术和互联网的一种融合。

今后,艺术品真伪的鉴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现在我们一定要放开头脑。在我这个年纪的人里,我的头脑还算是超前的。

《中国艺术金融》:传统的艺术收藏群体可能并不习惯使用互联网,要把这一群受众导入互联网,是不是还有难度?

刘占文:是的。艺术品不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欣赏的。包括西方也是,对一件东西感兴趣,不是先对作品感兴趣,而是首先对艺术创作者、艺术家本人感兴趣。这些收藏者,通过自己的劳动,积累了资本以后,才具备收藏的条件。艺术品不像普通的商品,每一件都是有个性的,都是不重复的,所以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一样。

艺术品是需要近距离去观看的,所以在博物馆看实物和在互联网看高清图,感受是不一样的。就跟现在年轻人看电影一样。电影在20年前走向了衰败,通过剧院的升级改造,现在有了3D、4D,家里再好的效果,也达不到电影院的观影状态。我老是讲,你去博物馆干什么,去名人故居干什么?慕名而去,第一看建筑,第二看展览内容,最核心的是要和伟大的大师们对话,这才达到了去博物馆的目的。这是我这么多年去博物馆的感悟。比如我去鲁迅故居,如果这把椅子就是当年鲁迅先生撰写某篇文章的时候坐的椅子,你能感受他当时的状态。这就是和大师的心灵上的对话。

《中国艺术金融》:您觉得艺术金融未来会有怎么样的前景?

刘占文:我个人感觉现在需要规范。交易所有点多,对于交易的产品,也应该进行规范和甄别。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实现艺术商品的交易,首先一点要规范它,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都要规范。有的省份的文交所,今天开盘,明天封盘。应当把这种人为炒作的东西,把泡沫尽量挤出去。同时对上线的产品的质量和价值要进行定位和筛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文交所,不管是哪里的文交所,健康有序地发展。它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意味着引领大众健康的文化产品消费理念。

南方文交所的规范在于四位一体,商品、存放、保险、保证资金,这四方面形成闭环,避开了其他文交所的麻烦。

南方文交所懂得市场规律,但是还需要把文化内涵全部赋予到市场上去。只有把文化内涵全部赋予到艺术品上,与艺术品有机结合起来,消费者才能更好地解读、购买每一件产品,如此,市场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国艺术金融》:在合作协议里还有一项目是文创开发。在这一块有什么初步的设想?

刘占文:比如,今后通过文交所的平台,我们在北京或者全国各地,找一些有创造力的设计者和艺术家,设计一些好的产品,到市场上进行推广。现在文交所的门槛很高,而文创产品不是每一件做出来以后都能成功。所以我们也在思考这些问题,也在和有关的设计者和艺术家交流。但我们签订的是一个框架协议,现在只实施了第一个项目。哪一个项目成熟了,我们实施哪一个。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最根本是要体现我们的价值。

《中国艺术金融》:现在正是2016年的秋拍季,你怎么评价当下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刘占文:怎么去看待艺术品,怎么去看待收藏市场,这实际是值得大家研究的。现在一次大的拍卖会,哪怕是国际的龙头拍卖行,还一次拿得出那么多好作品吗?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再出现那时候的兴盛,我个人认为要二十年以后。一方面是藏家惜售,另外一方面,因为真正的好的作品,一定是被藏家而不是被炒家收藏的,因为炒家是耐不住寂寞的。20年前我们关注拍卖,一张齐白石的画三四十万,很便宜。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兄长那一代人,有了钱以后,买几件齐白石很容易。现在60后、50后的藏家,这些人身体还很健康,再活20年没问题,凭什么把艺术品拿出去卖呢?这就是近几十年艺术市场的状态。所以,最近20年,好东西再像井喷式的出现是不可能的了。

受访人:刘占文(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主任)

记者:黄茜

来源:《中国艺术金融》杂志2016-04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中国艺术金融》)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相关新闻
·刘占文:把文化内涵赋予艺术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