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瑟·赛克勒大厅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陈列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特别展室。大厅正面的巨幅元代壁画《药师佛佛会图》出自广胜下寺
记者欧阳春艳 前不久,《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谁在收藏中国》中文版面世。 该书的两位作 者,卡尔·梅耶此前是《纽约时报》一名社论作家,谢林·布莱萨克则是一名拥有艺术史学位的纪录片制片人。他们研究了大量个人书信、文件、历史记录,还有一 些主要人物的回忆录,以此梳理出了一部关于中国文物流失的百年纪实作品,并由此探寻中国国宝回归的曲折之路。 1935年,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普爱伦凿成碎片运至美国。博物馆最终完成了碎片的拼接和修复,但某些细节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之中 日前,本报记者对该书译者、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进行专访。张建新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长期从事中外文物、博物馆交流工作。他个人不 太赞同高价回收中国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但也乐见中国收藏者、收藏家走出国门,促进流失文物回国,促进更多更正常的文化交流。 揭示文物贩子的罪恶 2004 年,在敦煌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海外博物馆应该归还从敦煌遗址拿走的所有文物。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它们已散落 于世界各地的十几处收藏地。《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两位作者详细介绍了美国人兰登·华尔纳用胶水揭取敦煌壁画的罪恶过程,较之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揭 示的细节更丰富。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中,龙门石窟雕像同样极其珍贵。根据美国作者的研究,当年经营龙门石窟雕像的最重要古董商竟是一位中国人,他叫卢芹斋。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卢芹斋是西方掠夺中国艺术的主犯,而他的欧美客户则把他视为“外来中国仆人”。 卢芹斋是浙江人,1902年他作为厨师乘船前往巴黎。几年后他在法国开办了一家小画廊经营古董等艺术品,起初他只从欧洲进货。到了1911年,他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办事处,从而有可能获得一些重要文物,许多东西源于宫廷。 经 营初期,卢芹斋向欧洲收藏家出售中国瓷器文物。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卢芹斋开始向有钱的美国人兜售中国佛教雕塑藏品。他还把自己的经营重点转移 到了美国,在纽约第五大道开设了一家画廊。1926年,卢芹斋对位于巴黎库尔塞勒路的一栋19世纪联排别墅进行修缮,将其改造成一座中国佛塔式的5层红色 建筑。最终,卢芹斋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古董商。 整个20世纪30年代期间,卢芹斋构建了复杂的买家和探子网络,使他不仅有能力购买佛教雕塑,还能够买到源于盗墓的整套玉器和青铜器,以及遭受破坏寺庙的壁画。 《谁在收藏中国》一书通过描述这些“小人物的大罪恶”,勾勒出一条重要的文物流失海外轨迹。 美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藏宝图” 非法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如今下落都在哪里?《谁在收藏中国》一书里,两位美国作者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列出了一份北美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藏宝图”。其中,部分美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之多、藏品的珍贵程度等令人咋舌。 美 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大量中国辛亥革命前的藏品,从古代陶瓷、青铜器到鸽子哨、蛐蛐罐等平凡的小玩意,其内容之丰富数北美之最。1901年,该馆研究员贝 特霍尔德·劳费尔率队前往中国考察。1904年4月,劳费尔起航离开中国时,先后分9批运送了总计305箱物品,包括了7500件文物、500册古籍善本 以及500个蜡筒唱片。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是世界最主要的中国书画收藏机构之一,所收藏的中 国书画作品横跨唐朝与清朝。1902年,希伯·毕肖普向博物馆捐赠了1000余件中国玉器,这批玉器主要是清代玉器,其中不乏制于乾隆年间的精品。之后, 纽约收藏大家本杰明·奥尔特曼又向博物馆捐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中国瓷器、珐琅器和鼻烟壶,其中仅鼻烟壶就有近两百件之多。 该馆的明星藏品为《帝王礼佛图》,系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1935年,它们被任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普爱伦勾结古董奸商岳彬盗凿成碎片运至美国,博物馆最终完成了碎片的拼接和修复,使其成为亚洲展厅中的骄傲。 中国有望成为吸引文物回流之地 《谁在收藏中国》的两位美国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中国文物百年流失的过程、细节、相关人物等等,但在全书的后记中,他们也不得不正视一点——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崛起,这些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 国本土的收藏家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买家常常让世人为之惊诧。类似刘益谦一类的实力藏家,他们不仅出于个人兴趣收藏中国珍品,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流失文物回归 中国。此外,一些中国政府部门,尤其文物保护部门,对中国流失文物更加上心,出手收集也十分果断。法国藏家高美斯与中国某些地方政府达成的有效合作,促进 了不少珍品回流。 数年前,杭州市政府联合中国美院,买下7010件德国包豪斯风格作品,其影响更大。原因有二:一是这笔投资并非像 以往那样,只盯住中国文物,其二,所买作品体现了1850年以来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的发展和演变,是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的重要物证。这个举动有了“中国收藏世 界”的意味,因此比以往更让人瞩目。 据美国学者调查,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陶瓷、艺术品,就开 始现身香港荷里活道的时髦古董店。在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公司的带领下,“宫廷”标签很快变成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法宝。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嘉德、保 利国际拍卖公司等中国本土拍卖企业在北京、上海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中国的艺术市场焕然一新,茁壮成长。 两位作者还甚至引用了一位业 内采访对象的话:“20世纪90年代期间,中国文物商店或拍卖行的买家,主要是外国人或来自中国香港的古董商、收藏家。2000年标志着中国收藏家、博物 馆真正开始征购艺术品。而中国文物,也开始回流祖国。目前,来自中国的收藏家和古董商,已成为世界各地中国艺术拍卖会上的统治力量。” 难怪他们在本书的后记中赞叹道,“跑道已经准备就绪”,在新的世纪里中国收藏者会占有醒目的一席。 [访谈] “西方博物馆不可能永久占有那些文物” 记者欧阳春艳 大都会博物馆 为何拒售《谁在收藏中国》 读+:《谁在收藏中国》的两位美国作者披露了很多文物流失的幕后故事,其资源主要来源于哪里,可信度高吗? 张建新:为撰写本书,两位美国作者在英美相关大学、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查阅了大量资料,有些国内学者之前有所闻,有的属于首次面世。无论如何,他们在撰写本书时体现的追求历史真相的态度令人尊敬;本书所附资料来源及书目十分难得,有助于国内外学者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读+:据说因为涉及了大都会博物馆镇馆之宝《北魏孝文帝礼佛图》的出处,该博物馆拒绝在书店出售这本《谁在收藏中国》?据您所知,海外博物馆对于这些中国文物是什么样的认识与态度? 张建新:对于收藏包括中国文物在内的他国文物,西方一些博物馆抱有以下观点:它们在西方博物馆受到了良好保护,已成为世界共有藏品,弘扬了文物原属国文化, 一些文物原属国不具备文物保护条件等;当然,许多文物原属国并不认同上述观点,认为那是西方博物馆想要永久占有那些文物的强词夺理。近年来,流失文物应该 回归原属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西方学者也开始撰写自揭西方博物馆收藏“家丑”的文章和著作。 读+:作为一名中国文博工作者,您在翻译此书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张建新:与所译内容产生共鸣是翻译的乐趣和值得称道之处。翻译的过程,是译者挤进书中所述场景并理解其中含义的过程。本书翻译自然是重温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过 程。当然,作为文博工作者,除了心情时常沉重,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做好当今中国的文博工作,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更希望此书对读者了解中国文物流失 过程,从而珍惜热爱中国文化和文物。可以说,那是翻译本书的动力和初衷。 中国流失文物主要在欧美与日本 读+:中国近百年流失海外的文物大约达到了多少件?其中最值得提及的国宝有哪些? 张建新:目前存在几种不同说法,有人说160万件,也有人说超过1000万件。总之,近百年来有不计其数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难以愈合的破坏。当然,包括本书涉及在内的许多中国流失文物都值得人们关注、了解、思考和反思。 读+:它们流失海外主要有哪些原因? 张 建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文化遗产屡遭外来入侵者疯狂掠夺。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前半叶,国内外缺少文物保护理念 和法规,对战争期间抢夺“金银财宝”的行为听之任之;同时,一个残酷事实是,在高额利益驱使下,国内一些人内外勾结,将大量中国文物走私出境。 读+:这些流失的中国文物主要分布于哪些国家?其中哪个国家收藏最多? 张建新:这也正是本书内容所解答的问题,中信出版社还特别印制了“藏宝图”,对读者了解相关情况颇有帮助。显然,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国家是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 读+: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现在大多收藏于知名博物馆,还是散落在私人收藏家的手中? 张建新: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机构、专家开展了一些调查。有专家认为:欧美一些国家的中国文物以博物馆收藏为主;在日本,除了博物馆大量收藏中国文物外,在私人手中藏而不露的中国文物也数量众多。 不赞成高价回购非法流失文物 读+:中国流失文物如今在全球拍卖市场上依旧炙手可热,原因是什么? 张建新:文物市场价格基本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文物在全球拍卖市场不断攀升的原因有很多,既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涉及国民的爱国热情、投资方式、甚至资本炒作等。 读+:很多文博专家反对国家用高价回购这些流失文物,您如何看待文物回购? 张 建新:有专家把流失文物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正常贸易等途径出境的文物,如中国外销瓷;另一种是通过掠夺、盗窃、盗掘、走私等非法途径离开原属国的文物, 如圆明园流失文物。社会公众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一直积极支持文物回流,欢迎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回购上述第一种文物的正常市场行为应当受到保护;然而,高价 回购上述第二种确属非法流失的文物,既不符合国内外相关公约、法规精神,也误导、伤害了流失文物国家民众的爱国热情,不应受到鼓励。 读+:我们国家在文物追索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现在面临的困难又有哪些? 张 建新:文物追索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机构活动,参与相关国际公约的制定、修订;二 是依据相关国际公约精神与19个国家签署了保护文化遗产双边协议;三是通过政府间合作、诉讼、协商、民间捐赠等方式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目前文物追索面临的 主要困难是国内外相关法规不健全,涵盖范围有限,比如,国际相关公约对1970年之前非法流失的文物基本上是“既往不咎”;更令人汗颜的是,包括我国在内 的许多文物流失国缺乏历史上、甚至是近年来文物非法流失的法律证据。 读+:面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有人说这是外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疯狂掠夺,也有人说这在某种意义上让中国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存,您的看法是什么? 张建新:庆幸许多中国流失文物妥善保留至今可以理解,那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但是,因此改变、美化当初中国流失文物被掠夺、盗窃、盗掘、走私出境的性质,则有悖于历史事实,令人遗憾,令人不齿。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长江日报)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
编辑推荐
展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