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紫砂新闻 > 正文

九隽讲堂丨第八讲《当代艺术》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20/8/13 14:39:56 【字号 】 【关闭

  紫砂九隽依托自己的影响力,定期邀请著名学者和大师面向全行业、全社会开设的免费公益课程,“九隽讲堂”公开讲解陶瓷(紫砂)造型理论知识、紫砂成型工艺、紫砂装饰手法等等,让宜兴紫砂文化传播更纯粹,让宜兴紫砂手艺传承更宽广!

韩子勇

  2020年8月9日下午3:00,“九隽讲堂第八讲—《当代艺术》”在紫砂宾馆3楼举行。

  主讲嘉宾——韩子勇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中央美术学院理事会副理事长

  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首任主任

  关于“手艺”的四个关键词

  方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物是天地与人的劳动亲密合作的产物。琳琅满目的中华方物,是中华心意、中华智慧、中华生活的贡献,是中国人意志、技术、文化、审美的外化。劳动是有目的活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劳动区别于动物本能。蜜蜂精致的蜂房,出自内嵌的基因信息,而人超越本能,在劳动中实现和表达自由意志。“手艺”——手工的艺术,最能体现劳动之美、自由之美、创造之美,是人类的经典性的劳动,凝结了最多的技能技巧、精神观念和文化审美,是“道成器身”。

  我们从考古出土的物品,发现、归类和阐释人类早期的文化类型。这些出土的物品,就是物化劳动,是观念、文化和审美的不断演变深化的“证物”。比如玉器,所有人类文明都经历过石器时代,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把石器时代放在前面。但似乎只有中华文化,有大量精美“玉器”。这些旷古之工,代表从石器时代就开始的中华心意。中华民族是“衔玉而生”,玉器难有实用价值,在远古,加工玉器需要巨量的劳动,但我们的祖先乐此不疲,它基本上就是一件由手艺完成的精神物品。再比如陶器,中国人有“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的神话。中国人对土地情深意长,“补天”、“造人”这样的“泰初有言”、这样的“元叙述”,皆想到用“土、石”之类普遍之物,来完全只有神才能完成的任务。人类掌握火,发明和使用陶器,是诸文明的“一般叙事”,但只有中国人把它推向最极致,中国绚丽的陶瓷文化,是古典中国留给世界的生动印象。宜兴的紫砂艺术,在陶器史中虽不是最早的,但一路流布下来,成了陶器中最美、最精致的代表性方物。陶艺大师今天的手艺,是传承发展经典的中华劳动和文化审美。

  工业

  工业时代和今天爆炸性的技术发明、绵延万里的各类工具、机器、流水线……大大延伸了劳动生产的链条,带来更为复杂的分工、组织方式和产品的巨量增长,推动全球化进程。工业生产是标准化生产,批量复制,一件产品和一万件产品的越是无丝毫的差别,越是代表质量和水平。它也使人类进入消费时代,大量充斥着花花绿绿的一次性产品,改变人与物的关系——正是“不惜物”这种态度,支撑着时尚和流行。但人类的手艺不会死,人类不光是生产和消费的动物,人类有心,有情感、审美和精神需求,面对眼花缭乱的变化,人类也更加进入纪念、缅怀的时代,人类向前能看多远、走多快,也就能向后看多远、走多慢。人的“天眼”是前后贯通的,同时向着前后两个方向射出炯炯光芒。我理解的手艺,就是在前后两个方向上找到准心,击中历史和未来,这是今天“新手艺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视域。

  手工造物和工业造物,应相互观想、各自表达,不要简单把它对立起来或混为一谈。我觉得,手艺瞄准的,是机器生产的反面——机器做不到、做不了、做不好的内容,正是手艺开放生长的土地。玫瑰本不在园中,工业的玫瑰是玫瑰园中的玫瑰,它们本质上是一个品种,一样的形态、颜色和香味,千亩万亩、成行成片、一同盛开。而手艺的玫瑰,在天地间,在人心里,每一朵都不一样,都有独特的个性生命和无法取代的丰富气质。如同在“小王子”的星球上,那唯一的一株玫瑰,它的生命、生活和命运和小王子紧紧焊在一起了,这是生命、生活和艺术的本质。今天的新手艺人,应该看看《小王子》这本为儿童写的书,在工业造物的时代,培植你自己的玫瑰——玫瑰园外的玫瑰。

  乡愁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普遍的生命情感,但又景色殊异。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给我们以文化乡愁,八千里壮丽河山,给我们以故园之愁。在各种文明中,中国的农耕生活、农耕文化,规模面积最大,人烟、血缘、方物最稠密,历史最漫长久远,也最为经典和精致。这一切的交织,积淀出独特的经验、心理,散发经久不息的精神乡愁。特别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一往无前的未来感和远行途中的深深眷恋,同时涌现、并流,如同滔滔江河,朝两方向同时奔流。同样的汹涌澎湃,同样的波涛滚滚。这也许是当下最为复杂、巨大和醒目的心灵景观。

  我觉得,从乡愁看文化、看旅游、看经济、看社会,是个很好的视域。人的需要,无非是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或许和经济、和物质生产有关,虽然庞大重要但并非全部。而心理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则几乎没有止境。这两者是交汇的、渗透的、转化的,那些能同时满足两者的领域,最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

  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要“投资乡愁”,再造一个中国人特有的家园;同时,振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传承文化、发展经济,都可以从“乡愁”中找到切口。人的进化是算术级的,技术进步是指数级,我们是以一个“采集人”、“狩猎人”、“农耕人”的身体,狂奔在技术爆炸的信息社会,现代性的种种困惑、困扰、焦虑、不适和无奈,其实就存在于这样一个巨大的、难以克服的落差和悖论里。要缓解、减轻和释放这样的压力,需要更多能够满足乡愁的产品、作品和服务,来对冲、平衡、调适和修复。手艺的发展、工艺的创造,要瞄准乡愁、创造转换、融入生活。

  当代

  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当代艺术的大课题。

  某种意义上,继承和创新是一回事。无创新无所谓继承,无继承从何创新?真正的新人、荒路巨子,都是深谙传统又不被陈规陋习缚束的人。这是同一道题,要始终把继承和创新联系思考、加减乘除,不能割裂、对立起来。而且,根本上讲,这是实践问题,不是抽象理论。一沓的方案、设计,都不如理性、冷静又生动活泼的实践更有说服力。实践走在理论前面,实践更具有现实的、直接的力量。是实践在证伪、在修正、在探寻、在开辟前路。当代犹如传统、犹如“父亲”,当代犹如“儿子”、犹如未来,当代是自我、是活生生的实践,是“三位一体”统摄于自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方会谈”之中,当代居中,气吞八荒,合纵连横,融于自体。从这个意义上,“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你就是什么”,不是消极的,恰恰是积极的、有方向的、乐观沉静的现实主义。对于手艺而言,也是如此。接过传统、立足当代、开辟未来,包含文明信仰、直面现实的需求、以时代和人民为中心、有方向有追求的手艺,也必将是大有希望的。”

  “九雋讲堂”开讲前举行了隆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届访问学者结业典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先生亲自为紫砂九雋范建军、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范伟群、史小明、蒋琰滨、毛子健、范泽锋以及姜庆、陈日红、谈跃伟,谢强、卢梅红、陈英华、金家虹、范月明、厉上清等2020届的“访问学者”颁发了证书!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与“访问学者”一起合影

韩院长与“紫砂九雋”合影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宜兴市陶协)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相关新闻
·九隽讲堂丨第八讲《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