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紫砂人物 > 正文

周暗芳的紫砂人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17/2/10 14:56:29 【字号 】 【关闭

一片冰心在玉壶——周暗芳的紫砂人生

一片冰心在玉壶——周暗芳的紫砂人生

一捧泥土,于火成陶,不敷金碧,不施铅华,价格却堪比黄金美玉。每一件独一无二的紫砂艺术品,都是制壶艺人们倾注心血与智慧的匠心之作,也承载着中国独特而耀眼世界的紫砂文化。

周暗芳,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1965年生于宜兴陶都,随我国“紫砂四小龙”之首、高级工艺美术师江建翔学习传统全手工制壶技艺。其作品构思新颖,线条流畅,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其中“仿古如意”获第十三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7年,周暗芳随夫周召和来贵阳经营紫砂壶生意。夏冬两季,她就是一个温婉似水的普通江南女子,每日浣衣烧汤,当好丈夫的贤内助;春秋时节,宜兴的空气湿度最适造壶,她便会回到家乡的工作室,全身投入新品制作,潜心钻研紫砂技艺。

与时下很多陶艺师喜追求标新立异不同,周暗芳的作品以古典造型见长,每一个棱角,每一条弧线,都能呈现出中国传统审美的精致与内涵。壶如其人,周暗芳的朴素与善良在业内广受好评,她说自己出生寒微,文化程度并不高,蒙多位紫砂界大师指点,收获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真谛。

细述周暗芳的紫砂人生,记录的是她指尖上的刻苦与辛劳,以及近50年来,中国紫砂市场几番沉浮的变迁故事。

一片冰心在玉壶——周暗芳的紫砂人生

一片冰心在玉壶——周暗芳的紫砂人生

丁蜀镇“紫砂姑娘”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

紫砂文化是中国先辈的智慧结晶,从矿石中提炼五色土、纯手工的拍打制壶方式等是中国紫砂独有的特色。

紫砂产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周暗芳就在这里土生土长。

在她小时候的记忆里,丁蜀镇上的蜀山还是一座好高的山,山脚下有一条老街,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紫砂老艺人的家或制壶作坊几乎都集中于此。

当年,周暗芳经常会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蹦蹦跳跳嬉戏玩耍,但那时在大多人眼里,紫砂壶制作就是一门普通的手工艺行当,人们更不会预见到,顾景舟、任淦庭等七大艺人创造了中国紫砂艺术的巅峰,他们的名字如同不朽的丰碑,将永远载入紫砂的史册。

“如果一定要说与大师们有些许缘分,那就是我们那边的蜜蜂都喜欢钻到房屋的砖缝里筑巢,那些年我在这些大师家的房墙里掏过不少蜂蜜吃。”周暗芳呵呵一乐。

但毋庸置疑,丁蜀镇的山水和文脉,赋予了周暗芳对紫砂工艺与生俱来的天赋与热爱。

周暗芳与紫砂的正式结缘始于1981年,起因是家庭的贫困。

那年她只有17岁,刚刚初中毕业,就要肩负起帮助父母赡养家庭的重担。

“我们家有4个孩子,我是老大,当时家庭的主要收入靠种地,全家一年的收入就是二三百块,为了养活弟妹,我开始去紫砂二厂接零活。”周暗芳说,外婆和母亲都会做陶罐,所以自己10岁就能打泥片,读小学四、五年级时,每天要帮母亲打100个泥片才能去上学,这些都为她学制紫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紫砂一厂、二厂作为宜兴的国有重点企业,订单颇多,厂里的工人做不过来,就聘请厂外人员辅助做一些小零件,如花钵、盖杯等,酬劳实行计件制,每个4毛至8毛钱不等。

“紫砂厂觉得还可以的,就给发一个送胚卡,凭卡到厂库领泥料,自己回家做。”周暗芳还记得,那时她一天可以做60个盖杯,没日没夜地做,一个月下来就有近2000个,可以挣到五六百元,成为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

1983年,紫砂二厂公开招工,周暗芳下定决心,一定要考进去。

“当时报名的人很多,进厂的名额却不多,如果不通过正规考试,交2000元钱也可以进厂,可这么大一笔钱,我们家拿不出,只能硬考。”周暗芳说,自己从没接受过正规的紫砂技艺训练,全凭走东家串西家,站在一些老艺人身边去看、去领悟,“做梦都梦见在做壶,想进厂想得发疯。”

最终,周暗芳如愿所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紫砂二厂的一名正式职工,底薪18块,做产品另计件算工资,还发放统一的厂服、围裙、袖套等。

“那个年代,宜兴的‘紫砂姑娘’可是一道风景线,因为是国营大厂的公家人,能进厂又说明这个姑娘心灵手巧,还有一定文化程度,找个好婆家都比一般人容易得多。”周暗芳笑起来。

据周暗芳回忆,1983年,丁蜀镇全镇人口15万,从事紫砂行业的不过3000人左右。而今,丁蜀镇常住人口约四五十万,从事紫砂行业的已达10余万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周暗芳的紫砂人生

一片冰心在玉壶——周暗芳的紫砂人生

做壶如做人

进入紫砂二厂后,周暗芳被分配到成型车间,对仿古、石瓢、水平、西施、如意、掇球、笑樱、美人肩、汉扁、秦权、思亭、一粒珠、供春、唐羽等紫砂壶传统造型制壶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用她自己话说,“这时候,才算正式入了行!”

那时,紫砂厂大致分为模型、木工、精工、刻字、成型、茶具、窑务等几个车间,最高级别的是研究所,“当时七大老艺人多数已相继过世,紫砂一厂、二厂研究院里云集的就是当今紫砂技艺水平的最高代表者,像汪寅仙、徐秀堂、何道洪、鲍志强等,还有后起之秀江建翔、陈国良、季益顺等,他们制作的都是高档出口品。”周暗芳说。

由于表现良好,周暗芳在1985年调入了仅次于研究所和成型车间的茶具车间。在这个车间,可以制作成套的紫砂产品,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具有个性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可以得到紫砂大师们的辅导和指点。

“大约是1989年的时候,江建翔来辅导我们做花货,我和他的师生情分就是从那时结下的。”周暗芳说。

紫砂壶按种类分,主要有光货和花货两种。光货讲究轮廓大方,线条柔和,壶形虽简却似有所语言;花货集大气、大美于一体,将自然的灵韵浓缩到壶中,经取舍提炼、夸张变化,富有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

“汪寅仙大师是中国紫砂界花货技艺的最高代表着,江建翔又是她的徒弟,能得到他的提点,我们都兴奋极了。”周暗芳说,十几个人跟着江建翔一起学,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让他们去观察自然界。

“江老师说,在壶上贴竹子和梅花,不能做得很死板,要展现出它们在大自然里的样子,风吹竹叶的飘逸感,冰雪梅花的俏丽感,还有被砍过的竹子,被虫子咬过的梅花枝干,都要去真真实实地观察。”对江建翔的一番话,周暗芳说她至今仍记忆犹新,且将享用一生。

那一阶段,周暗芳闲暇时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拿着纸笔,跑到离丁蜀镇不远的湖?竹海去静听风吟,细赏竹影。

很快,周暗芳的天赋和勤奋都得到了江建翔的高度认可。1990年,在镇上的一个小饭馆,周暗芳一家请江建翔吃了顿饭,就算正式拜师入门了。

同一时间,正是中国紫砂壶价值“裂变”的特殊时期。

当时,与周暗芳青梅竹马长大并缔结良缘的周召和,已经是紫砂界鉴定老茶壶的资深专家。他说,虽然紫砂壶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国粹文化礼品,频频被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国际友人,声誉海内外,但其价格并不算高,甚至很多顶级大师的作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也不过上万元,国营紫砂厂的出厂价则更低。

20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等经济腾飞,特别是股市飙涨,造就了许多有钱新贵,他们开始注意到宜兴紫砂壶的魅力,随之而来的是港台地区掀起一股紫砂壶收藏热的浪潮,香港先后有锦峰、海洋、英泰、双鱼四大商贸公司争相订购和经销紫砂壶,形成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陶艺市场。

“从1990年开始,紫砂名家的作品,更是遭到台湾商人的哄抢,简直一天一个价,1993年的时候,江建翔老师的3个壶就能卖到100万,且一壶难求。”周召和坦言,“那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但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不仅因其技艺,更在于宝贵的品质。

“在紫砂厂是大培训班,正式收徒后,就是一对一的跟师傅学习了。师傅给我讲门规:首先不要去想钱,不要用经济去衡量作品的价值,而是精确把握每一个细节,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周暗芳感慨道,江建翔为人低调,在生活上也非常简朴,时至今日,他的工作室都还很简陋,“他绝不会为钱而做壶,而是‘随心’,他常说,做壶就是做人!”

从技艺上,江建翔也让周暗芳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我师傅有个绝活。就是运用木转盘、拍只、矩车、旁皮刀等制壶工具,揉泥条、打泥片、拍打身筒等成型工艺,大约半个多小时,就能熟练地把一团紫砂泥土捏成一个完整的壶坯,令人拍手称奇。”周暗芳说,师傅将其过硬的紫砂制壶绝技倾囊相授,使自己的技艺也得以突飞猛进。

有一年的春节,周暗芳随江建翔去拜访“师太”汪寅仙,汪老师也夸她基本功扎实、有悟性。

在众多名师的指点下,周暗芳的制壶水平日益精进,周召和“下海”创办的私人紫砂厂也逐渐风生水起。但随着那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的开始,紫砂市场行情陡转直下。

“1993年下半年的样子,很多台湾紫砂商人开始‘跳票’,就是开空头支票或拖欠货款。到1998年,国营紫砂一厂、二厂正式解体,紫砂业一度陷入低谷。”周召和说。

一片冰心在玉壶——周暗芳的紫砂人生

一片冰心在玉壶——周暗芳的紫砂人生

紫砂有灵壶有“文心”

2004年,周召和因机缘巧合,将事业发展重心转移到贵阳。

周暗芳则继续研习紫砂技艺,希望博采紫砂“光素器与花塑器”二大主流于一身。她逐渐领悟到:光货的线条需清爽简约如行云流水,整体端庄逸秀又妙趣天成;而花货则要充分取材万物生灵的飘动美感,进行艺术夸张组合,显示自然植物的生命灵性与艺术动感之美,静中蕴动,制作丝丝入扣,才能使技和艺达到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2006年5月,宜兴紫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砂市场再次回暖,尤其是2011年至2013年,随着顾景舟等已故大师遗作的价格在拍卖界屡创新高,中国紫砂业再攀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周暗芳的作品也开始收获各种殊荣:2011年,“仿古如意”获第十三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12年,“双竹提梁”获上海工艺美院金奖;2013年,“竹福”获上海工艺美院金奖;2014年,“双线竹鼓”获江苏工艺美院金奖;2013年,“鼓韵壶”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在位于贵阳市区万东桥下的“和缘陶坊”,周暗芳夫妇经常与那些热爱紫砂的人们品茗阔论,其中不乏深谙中国古典文化精粹的文人雅客。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让我对紫砂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像紫砂壶上的壶铭,就很值得去研究。”周暗芳说,譬如最早的陶刻铭文是元代隐士孙道明在茶罐上题的“且吃茶”这三字铭文,还有清代郑板桥的题铭:“瓦壶天水菊花茶”,都是讲茶与壶的关系;又如“方川子,玉川子,君子之交谈如斯”、“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等壶铭,是玄机禅语,也是人生格言

周暗芳笑称自己是“没文化的泥人”,但从艺30于年来,她却严格遵循传统工艺,逐渐从紫砂壶的神韵、形态、色泽、意趣、文心和适用性出发,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的韵致糅合到壶里。

有紫砂壶收藏家曾评价,周暗芳把光货的书卷素雅和花货的生动情趣,用女性特有的眼光,敏感而细腻的手法,进行了绝妙的结合,作品风格清新流畅,灵动逸秀,柔美如少女,谦谦似君子,别一番仪态万千的格调。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多彩贵州网)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