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紫砂人物 > 正文

董建民——紫砂“大匠”的“范儿”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16/9/18 10:43:51 【字号 】 【关闭

“工匠”,是对一种产品精益求精、独具追求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新词,也是目前的一个“热词”!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日益浓厚。紫砂壶除了具有特定的功能条件外,还具备了一定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只要对紫砂有一定了解的人,就都会知道有“南陶北窑” 之誉一说,“南陶”指的就是如今的浙江省长兴县,“北窑”是如今的江苏宜兴,两地相依为邻。据说早在几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之时,长兴的先人们就已有了制陶的开始,可畏是历史悠久。目前,紫砂产业已被国家和浙江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标志我国的紫砂产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长兴博艺紫砂陶瓷有限公司(原长兴紫砂工艺厂)总经理董建民说。

图:董建民端详着紫砂壶正在探讨新的制壶工艺。

一位熟知董建民的人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以长兴紫砂行业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长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推荐到了浙江省,并上报了材料。

董建民——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塑艺、陶艺中青年十大名师、全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等。在许多收藏他的壶的人群中,一些人给他用了一个现代社会新用名——紫砂大匠的“范儿”。

浙江省长兴县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长三角和太湖之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并且拥有了一个智慧的大脑。几十年来,由于董建民对紫砂的独特情缘和匠心的精心创作,在80年代,在紫砂行业他就已小有名声,他的作品也缕缕在各种展览会、博览会上获得了众多的各种奖项。同时,还分别被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海内外众多藏家和相关博物馆所收藏。他精心创作的汉方壶、方盅壶、圆珠壶、井栏壶等不同规格、类型、品种的紫砂作品也不断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青睐和关注。

据董建民介绍:“相比江苏宜兴紫砂而言,他们已把紫砂‘做’成了一个‘产业’,而我们长兴发展到现在仅仅只是一个‘文化的产品’”人数不多;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国家级大师没有;省级大师也仅10人。对于紫砂的发展,长兴同样经历了几个阶段,80年代前期,由于人们物质生活的不够富裕,人们对紫砂的获取,大多停留在日常的生活应用上,少量产品成为个别人的性趣和爱好。80年代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紫砂产品也与市场经济逐步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手工“产业”,并出口到东南亚和西欧国家与地区,紫砂产品走出国门,逐渐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并被一部分人所看好。2000年到目前,随着我国和文化市场的快速兴起,紫砂产品除了实用性、趣味性、观赏性以外,更多的人看中了它的艺术性和深远的收藏价值。

图:董建民 (左)正与陈昌勇讨论壶身字体的雕刻技术。

而对于一把具有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紫砂壶来讲,董建民这样介绍:一般来说,一、看行业和社会的知名度(大师级、高工级);二、看材质,制作工艺(是否纯手工)和匀味、特色;三、看款式、线性的流畅和独创与制作的难易成度等等(俗称制作者的功底);四、还要看是否能将实用性、手感性与艺术性、观赏性、文化内涵等等有机、高度地融合起来;五、看烧制。有的紫砂壶通过有“艺术性”(窑变)的烧制,更能达到一种独一无二的和不可复制的艺术效果,细细品味不同温度、不同时期的紫砂壶可以得到不同的“味道”,高温的效果,“她”可以使人体会到一种“红红烈火燃烧”的感觉,业内俗称“火”的感觉。

在董建民的制作室,记者正看着他制作一把新款的紫砂壶。他一边做,一边这样唠叨:“制作紫砂壶,看上去基本就像是在一个圆体或方体上加一个‘嘴’,一个‘盖’和一个‘把’,制做工艺也并不复杂。但,就是要把这种‘简单’的东西做出几千种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不同款式、不同形状、不同特点和特色等等的作品,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情况,注入不同的各类‘文化元素’,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了。没有几十年的历练;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没有美术审美艺术细胞;没有一定的洞察力和鉴赏力、创新力等,要制作出1‘把’好壶,更是件极其不容易的事”。

陈昌勇和李静芷在紫砂行业打拼也有几十年了,他(她)两对董建民的评价是,他通过几十年在紫砂行业的耕作、理解和钻研,他提出的传统紫砂艺术应该融入现代美学的新思路,同时,坚持在传统产品制作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新元素创新理念,为紫砂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如:陆羽茶经壶、紫笋壶、根雕壶、中国印壶等等。他制作的传统仿古紫砂壶把现代流行性线条的美和当地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人文地理融入了一件件仿生造型”壶“中,把紫砂的无声语言与完美的文化内涵有机统了起来,使之充分展现出“泥性”的刚、柔之美。无不透露出了浑厚、典雅、大气、粗犷之美,向世人展示出了秦汉之器、青铜古器的浓厚、古朴和现代审美的典雅、匠心之美。

在几十把不同年代、不同款式、不同“泥”色、不同泥料、不同“花”色、不同大小(扁、方、圆、四角、六角等等)等等方面,记者在他的指导下,慢慢、细细地品尝着,的确感到了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的紫砂底蕴和深厚文化。如,60年代,那些柴烧的紫砂壶,除了紫砂的细腻(粗砂有粗犷)、温润、油性、色泽等等外,更多的有一种“老气”的“灵动”感。而从年代来看,除了上述特点外,一种年轮的变迁“感”也会油然升起,二个字——“妙趣”。而从“烧”制和选料来看,现已从柴烧发展到了煤烧(炉子)、油烧和气烧,选料和制作也更优质和细化。温度控制,也从“人”的感知发展到了自动化控制等等,紫砂壶的成品率也越来越高。可是,不同的烧制会带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余晓华范高明)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扬子晚报网)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